经骊山

闻说高楼夹路遮,楼头酒旆驻行车。
如今鞭指笙歌地,蔓草斜阳无一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骊山》是明代诗人李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李寄:字介立,号因庵,清江南江阴人,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有记载,表明了他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力。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闻说高楼夹路遮,楼头酒旆驻行车。
  • 译文:《经骊山》描绘了骊山上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高楼林立,车马稀少,只有游人的行踪。
  1. 诗歌赏析
  •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骊山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 艺术手法:采用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和国家危机仍然存在。
  • 个人经历:李寄本人可能有着丰富的游历经历,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 与杜甫的对比:《经骊山》虽然不是杜甫所作,但其风格和主题与杜甫的《骊山》颇为相似,都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关注。
  • 与韦应物的对比:《骊山行》则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两者都以描绘自然景观为题材,但各自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风貌。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经骊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
  • 社会影响:李寄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当代依然具有共鸣,体现了文学作品跨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经骊山》不仅展示了明代诗人李寄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