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亭边水势平,江山开展落帆轻。
灵旗暮雨湘累庙,火树银花步阐城。
客梦祇循鱼腹上,滩声还为虎牙惊。
楚天寥落乡音少,愁对元宵大月明。
元夕舟抵宜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夕舟抵宜昌》是李超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时的江景与心情。首联“至喜亭边水势平,江山开展落帆轻”便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亭边的江水平静如镜,远去的帆船轻盈地飘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场景,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颔联“灵旗暮雨湘累庙,火树银花步阐城”,继续扩展画面,描绘了湘累庙和步阐城因晚霞而显得格外灿烂的景象。灵旗在雨中飘扬,为这古老庙宇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城内灯火通明,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幻境之中。
颈联“客梦祇循鱼腹上,滩声还为虎牙惊”则转入诗人自身感受,表达了他在元宵节夜晚的孤寂与不安。梦中他似乎只能沿着狭窄的水道前行,而岸边的滩声又在无形中给他带来惊吓,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节日里的孤独与凄凉。
尾联“楚天寥落乡音少,愁对元宵大月明”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节日的感慨。楚地的天空显得更加空旷辽远,节日的喧嚣与热闹在此处被放大,诗人只能孤独地面对着明亮的月光,表达出对故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元夕舟抵宜昌》不仅是对元宵节江景的生动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清代诗人李超琼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以及节日氛围中的个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