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浮山

绝顶凭谁引,苍藤乍可攀。
偶然临福地,不信在人间。
湖水遥通艇,江光日浸山。
东南百战后,登眺泪潺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浮山》是清代诗人李念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李念兹(1635—1712)字屺瞻,陕西泾阳人。他是清朝顺治时期的进士,曾任职于景陵知县,后因仕途不顺辞官归隐。在《登浮山》这首诗中,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绝顶凭谁引”和“苍藤乍可攀”,形象地描绘了登上山顶的过程及其艰难程度。这既是对物理高度的挑战,也是对心灵深度的追求。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的前两句“绝顶凭谁引,苍藤乍可攀”,通过描写攀登过程中的困难,引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接下来的句子“偶然临福地,不信在人间”,则表达了在艰难困苦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美好的境地,从而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最后两句“古洞遥通棹,江光日浸山”,则是对这一发现的具体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主题。

《登浮山》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清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艺术魅力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