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阑干

桃门倚笑去年情。叶底最娉婷。杏靥羞红,梨腮怨白,柳眼更输青。
残脂断粉无寻处,花信总飘零。愁见幽窗,一丛寒玉,霜箨卷风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小阑干》是元代文学家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观察,展现了词人的生活片段和内心感受。下面将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词的上片回忆
  • 欢乐温暖的生活:词的上片追忆去年的生活,所忆处处洋溢着欢快、温暖、闲雅的气息。通过描述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社交活动,表达了词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 宜人的风光描绘:下片则转向当前的生活状态,尽管有“杨柳风柔,海棠月澹”的宜人风光,但对一个正独自倚栏的仕途失意者而言,这些只能徒增他的愁绪。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1. 词的下片观察
  • 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这首词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小阑干边欣赏美景的情景。这种观察不仅展现了词人的闲适心态,也体现了他对周围环境的细致入微。通过这样的描写,词人试图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新长出的竹子:曲子开头即提到了“又添新竹两三竿”,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隐喻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更新。词人通过观察到林中新长的竹子,感叹岁月的更迭,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循环的感悟。
  1. 文化影响
  • 浸润于诗词文化:萨都剌作为元代的文人,其在词作中的文化气息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词作创作于不同时期,但萨都剌无疑受到了汉人诗词文化的深远影响。这种文化上的潜移默化,使得《小阑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史。
  • 反映社会现实:尽管《小阑干》主要聚焦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但它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状态。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写,词人间接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阑干》不仅是萨都剌个人情感与审美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