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徐健庵前辈

娄水之所经,嵯峨玉山塔。
羡此一隅地,人杰踵相蹑。
公家伯仲叔,埙篪互酬答。
翻然排天门,声望后先接。
中朝共推仰,号为冠盖甲。
长公最雄迈,户外朋簪盍。
慰问倾篚筐,宴笑倒樽榼。
频躧长者履,且置诸生榻。
辟若大瀛海,众流鲜不纳。
胸期极潇洒,经术况淹洽。
观其所著书,无语肯落夹。
壮采陈绘组,宏音振镗鞳。
当今右文时,诏修经国业。
已开兰台局,匪但给笔札。
前史颇浩瀚,殊论苦未协。
学识如长公,才又富开阖。
发凡必超妙,寓思当周匝。
下上三百载,历历在眉睫。
何不任著述,俾作群贤法。
幸绸金匮余,奴仆命寿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赠徐健庵前辈》是一首清初诗人汪琬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汪琬,他是明朝末年的文学家,其诗作多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期望。
  • 汪琬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表达哲理。在《奉赠徐健庵前辈》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娄水的景色,借景抒情,展现了对前辈的敬仰之情。
  1. 诗歌原文
  • 《奉赠徐健庵前辈》全文如下:
    娄水之所经,嵯峨玉山塔。
    羡此一隅地,人杰踵相蹑。
    公家伯仲叔,埙篪互酬答。
    翻然排天门,声望后先接。
    中朝共推仰,号为冠盖甲。
    长公最雄迈,户外朋四集。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 汪琬通过细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娄水的美景以及玉山塔的雄伟。这些景物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背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情感抒发: 诗歌中流露出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辈出时代的向往。通过赞美前辈的成就和德行,诗人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 象征意义: 玉山塔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和尊严,诗中的玉山塔成为了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象征。同时,“公家伯仲叔”等词汇也暗示了家族或同僚间的和谐与互助。
  • 历史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社会状况,通过对徐健庵前辈及其同僚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1. 作品影响
  • 该诗不仅体现了汪琬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视为清初文人的代表作品之一。
  • 作为清代初期的文学作品,《奉赠徐健庵前辈》展示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以及他们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重视。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清朝初年,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文人士大夫群体面临着如何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问题。
  •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汪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角色的理解,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映。
  1. 艺术手法
  • 比喻与象征:在这首诗中,汪琬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公家伯仲叔”,“公家”可能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员或者有权势的人物,而“伯仲叔”则暗示了这些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 意象的运用:诗中使用了多种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玉山塔”、“娄水”,这些意象不仅美丽而且富有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安排合理,由景入情,由物及人,最后回归到主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逻辑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奉赠徐健庵前辈》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汪琬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清代初期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