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字香闺廿六年,皎然贞孝达于天。
慈航有路同成佛,素璧无瑕合证禅。
桑梓只应传故迹,蓼莪未忍读终篇。
红楼勘破繁华梦,百级浮图火底莲。
新竹郑慧修贞孝女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竹郑慧修贞孝女挽诗》是清末诗人汪春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古诗的格式,而且在内容上也传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道德理念。诗中“不字香闺廿六年”反映了郑慧修在闺房之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光阴。这“廿六年”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她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默默承受与奉献。紧接着的两句“皎然贞孝达于天”,则是对她品德的一种颂扬,意味着她如同皎洁的明月一般,其贞孝之德达到了一种神圣的境界。
诗的下阕通过“慈航有路同成佛,素璧无瑕合证禅”,描绘了她虔诚信仰佛教,并以此修行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了佛门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不仅是对郑慧修个人精神世界的描绘,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社会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和向往。诗的尾联“桑梓祇应传故迹,蓼莪未忍读终篇”,则透露出一种悲悯与不舍。在这里,“桑梓”指的是家乡,“蓼莪”则是指诗经中的两首挽歌,这里用以象征对故去亲人的记忆与哀思。
《新竹郑慧修贞孝女挽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通过对一个平凡女性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对过去的一种了解,更启发了人们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