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中秋夜即事

绤衣才换。不觉凉秋半。摇落梧桐三四片。依旧绿阴庭院。
月光初上林梢。骤惊风雨萧寥。秉烛元非游宴,未嫌负却良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中秋》是宋代大词人苏轼(1037~1101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这首词通过写中秋夜月明中独处无亲,表达了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逐句解释:

  • 明月几时有?: 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问月亮什么时候出现的。”几时有”表示一种期盼和好奇,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中秋节的期待和惊喜。

  • 把酒问青天: 这里“青天”指的是天空,将酒对着天空喝问,表现出了作者与自然对话的姿态。

  • 不知天上宫阙: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仙境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无法得知天上宫阙的真实存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整首词的核心愿望。”人长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长久不变,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希望无论距离多远,人们都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