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 送春

催去。难住。声声杜宇。梨花春雪。杏花春雨,毕竟春归何处。问春春不语。
可堪又是人离别。愁千结。唱罢阳光叠。恨匆匆。泪溶溶。郎踪。屏山十二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传·送春》是一首由清人沈璟创作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哀怨和对离别的愁绪。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河传·送春》的作者是清初的文人沈璟,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对诗词的创作尤为擅长并有着深厚的造诣。
  • 创作背景:此词可能创作于某个特定的春天,或许是在春天结束之际或春天来临之前的时节,用以表达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感怀和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忧虑。
  1. 词作原文
  • 原文:催去。难住。声声杜宇。梨花春雪,杏花春雨,毕竟春归何处?问春春不语。可堪又是人离别。愁千结。唱罢阳光叠。恨匆匆。泪溶溶。郎踪。屏山十二重。
  • 注释与翻译: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梨花春雪”等描绘,传达了春天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而“问春春不语”则表达了对春天无言的理解以及春天无法回答的困惑。
  1. 词作赏析
  • 艺术特色:《河传·送春》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得当,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来反衬离别之痛。其中“梨花春雪”与“杏花春雨”,都是典型的春天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加深了整首词的情感深度。
  • 情感表达:此词不仅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还深刻地体现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忧愁。通过“可堪又是人离别”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别离时的痛苦和无力感。
  1. 文化影响
  • 历史地位:虽然《河传·送春》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这首词表示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河传·送春》作为一首描写春天结束和离别的词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流转和季节更替的感慨。它不仅是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哲思。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