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东风江上村,刹幡心动不堪论。
宵行齐鼠狸难捕,怪事巴蛇象可吞。
憔悴诗人依病榻,微茫《易》意筮归魂。
无穷天地长勤客,目断秦东碣石门。
答若海病起之作
介绍
《答若海病起之作》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的作品。在文学的殿堂中,陈三立以他的七言律诗《答若海病起之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答若海病起之作》不仅体现了陈三立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艺术造诣,更通过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出生于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祖籍湖南。陈三立不仅是“维新四公子”之一,还是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曾任官吏部主事。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曾参与推动新政,并在湖南协助其父推行变法,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但后来因参与政治活动而被革职。
在这首诗中,陈三立表达了对友人若海因病起而赋新诗的深切关怀与理解。诗的原文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探索,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及社会的思考。首句“幽居病起赋新诗”,透露出诗人在朋友生病时赋诗表达慰问的情景。接着“漠漠光阴窈窈思”,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沉思的状态。最后一句“拥被闭关吾所羡”,则表达了诗人羡慕友人能够远离尘嚣,安静地度过时光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陈三立在晚清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不仅继承了传统诗词的艺术形式,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思想。作为一位诗人,陈三立的创作体现了他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若海病起之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更在文化意义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陈三立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也是晚清文人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人如何面对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选择。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在近代转型期的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答若海病起之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跨越时间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文人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以及如何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通过研究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即在任何时代,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都应被视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