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家杂诗其四

荒草春茫茫,言寻大夫墓。
两海风马牛,魂归自何所。
散民怯公战,矫以鹤轩拒。
懿公死社稷,玦矢志先谕。
伤哉空国走,不见舆尸旅。
刲腹作黄肠,呼天心独苦。
有臣乃若此,足以知其主。
卫国君臣乖,十世余殃注。
亡虏幸偷生,有言皆粪土。
苌弘血在蜀,精卫翔漳渚。
神化妙难量,吾言公傥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沈曾植是《还家杂诗其四》的诗人,这首诗作于清代末年,是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清末民初之际,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清朝遗老,沈曾植的生活和思想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
  1. 主题内容
  • 哀悼与追思:诗中表达了对逝去贤者的哀悼之情,通过寻找大夫墓来表达对先贤的缅怀。
  • 现实感慨:反映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如散民怯公战等,展现了他对时局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沈曾植的诗歌语言典雅,用词考究,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
  • 情感表达:诗中情感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深度。
  1. 文化传承
  • 国学研究价值:作为一首古代诗歌,《还家杂诗其四》为研究和了解清代末年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见证:通过沈曾植的诗作,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轨迹和文化风貌。
  1. 历史意义
  • 历史见证:沈曾植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状况的记录。
  •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家杂诗其四》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还家杂诗其四》不仅是沈曾植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