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借空祠宿,黄昏不见人。
风镫寻县吏,尘榻傍山神。
半夜明残月,孤峰寄一身。
杜鹃啼未歇,衣上又行尘。
建昌悬宿余氏祠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建昌悬宿余氏祠堂》是清代诗人汪全泰所作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
暂借空祠宿,黄昏不见人。风镫寻县吏,尘榻傍山神。半夜明残月,孤峰寄一身。杜鹃啼未歇,衣上又行尘。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场景。首句“暂借空祠宿”点明了诗人暂时寄宿在空无一人的祠堂里,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氛围。接下来“黄昏不见人”,进一步渲染了黄昏时分的寂静和幽深,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寥与对外界的渴望。
第二句“风镫寻县吏”,描绘了诗人在昏黄的灯火中寻找着什么,也许是为了驱散心中的寂寞或是寻找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尘榻傍山神”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山神庙前搭起了简陋的床铺,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或安慰。
第三四句“半夜明残月,孤峰寄一身”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残月如钩,挂在高高的山峰之上,诗人仿佛被孤独地留在了这座孤峰之上,无人陪伴、无处依靠。
最后四句“杜鹃啼未歇,衣上又行尘”则通过杜鹃鸟的哀鸣声和身上的尘土,暗示了诗人长时间在外漂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仍坚持前行的坚韧精神。
《建昌悬宿余氏祠堂》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