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碍屐,带草牵衣,循途恰转回塘。镜曲幽寻,疏磬渐引云房。翛然半郊半郭,浣尘缨、惯咏沧浪。听醉语,只山僧一笑,识我清狂。
回首前游几日,又西风吹换,石冷苔荒。倦柳依依,犹恋澹薄秋光。沙鸥漫留后约,怕重来、老却斜阳。归未得,但凭高、远睨旧乡。
声声慢 · 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供的文本是一首词,名为《声声慢·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这首词描绘了与好友邵季若一同漫步至江边亭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感受。
由于文本格式的限制,无法直接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介绍。以下是基于上述信息为您生成的文学作品介绍:
《声声慢·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政治家李清照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26年(南宋建炎三年)。这首词通过描绘与好友邵季若一同漫步至江边亭子的景象,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赞美。在词中,李清照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菰蒲(即茭白)的肃穆和水边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同时,词人也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不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词,更是一首表达词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它展现了词人的才华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