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碍屐,带草牵衣,循途恰转回塘。镜曲幽寻,疏磬渐引云房。翛然半郊半郭,浣尘缨、惯咏沧浪。听醉语,只山僧一笑,识我清狂。
回首前游几日,又西风吹换,石冷苔荒。倦柳依依,犹恋澹薄秋光。沙鸥漫留后约,怕重来、老却斜阳。归未得,但凭高、远睨旧乡。
声声慢
偕邵季若自窑台步至江亭,菰蒲肃肃,殊有濠濮间意。钩藤碍屐,带草牵衣,循途恰转回塘。镜曲幽寻,疏磬渐引云房。翛然半郊半郭,浣尘缨、惯咏沧浪。听醉语,只山僧一笑,识我清狂。
回首前游几日,又西风吹换,石冷苔荒。倦柳依依,犹恋澹薄秋光。沙鸥漫留后约,怕重来、老却斜阳。归未得,但凭高、远睨旧乡。
【注释】
1.声声慢:词牌名。
2.窑台:指窑头村。在今浙江萧山县。
3.菰蒲(gū pú):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
4.濠濮间意:濠上濮下之趣。濠濮间,是《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寓言。这里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濠上虽寂寥,接舆歌而过”之意。
5.钩藤:藤蔓类植物。古人以钩为形似藤蔓之物。
6.带草:缠草。
7.云房:指云气缭绕的房屋或云气弥漫的空间。
8.半郊半郭:半城半郊。即城外近郊地区。
9.浣尘缨:洗去身上的尘埃。
10.沧浪:即《庄子·外物》中的沧浪之滨,指代隐逸之地。
11.醉语:醉人的言语。
12.沙鸥:水鸟。
13.后约:约定之后。
赏析:此词为作者和友人邵季若同游江边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词通过描述江边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开头两句写诗人与朋友一同漫步在江边,菰蒲丛生,濠濮闲趣油然而生。钩藤缠绕着鞋履,草丛牵扯着衣带,沿着小路转过池塘,一路上景致优美,让人心旷神怡。
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美景:“镜曲幽寻”,意为在曲折的小径中寻觅美景,“疏磬(qìng)渐引云房”,意为随着稀疏的磬声,仿佛引领着人们走进了云彩缭绕的殿堂之中。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江边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两句则转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翛(xiāo)然半郊外郭”,意为诗人如同置身半城半郊的意境之中,自在而轻松;而“浣尘缨、惯咏沧浪”,则表明他对世俗的名利看得很淡,常常以沧浪之水自喻,追求内心的宁静。
第五、六两句转而回忆往昔的游历:“听醉语,只山僧一笑,识我清狂。”意思是说,听到朋友们的醉言笑语,只觉那山间的僧人微微一笑,就能理解我的清狂之心。这里的“山僧”既指山中僧人,也暗含了自己对于世俗名利的一种超然态度。
第七、八句则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回首前游几日,又西风吹换,石冷苔荒”。回顾之前的游历经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又是秋风起,吹走了往日的繁华,留下了冷硬的石头和荒芜的苔藓。这一句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感慨。
最后两笔是对归期的期待:“倦柳依依,犹恋澹薄秋光”,“沙鸥漫留后约,怕重来、老却斜阳”。诗人虽然感到有些疲倦,但还是依恋着那淡淡的秋光;而沙鸥也似乎在留恋着什么,不愿离去。这里的沙鸥既是实景也是象征,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留恋。同时,这句还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可能再次重逢的担忧与期待。
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景色,并通过回忆往昔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内心情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