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道中和张謇

芙蓉城北旧台池,贪看风光上马迟。
出郭泉声新雨后,过河山色夕阳时。
闲寻题字知曾到,坐论人才醉不辞。
莫对庭柯感摇落,拂床仍有柳丝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昌邑道中和张謇是一首创作于清代的七言律诗,作者是周家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与友人交流学问的场景。以下是对昌邑道中和张謇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周家禄,清代诗人,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清代同治年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文人的思想活跃,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2. 作品原文
    芙蓉城北旧台池,贪看风光上马迟。
    出郭泉声新雨后,过河山色夕阳时。
    闲寻题字知曾到,坐论人才醉不辞。
    莫对庭柯感摇落,拂床仍有柳丝丝。

  3. 内容解析

  • 首联:“芙蓉城北旧台池,贪看风光上马迟。”描述了诗人站在一个池塘边,被周围的风景所吸引,不愿匆匆骑马离去的情景。
  • 颈联:“出郭泉声新雨后,过河山色夕阳时。”描绘了诗人外出归来,听到城外的泉水声和看到夕阳下的山水,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美。
  • 尾联:“闲寻题字知曾到,坐论人才醉不辞。”反映了诗人在闲暇之余喜欢寻找题字和讨论才学,即使喝醉也不放弃这种交流方式。
  • 尾联:“莫对庭柯感摇落,拂床仍有柳丝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更替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当时张謇正处于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贡生的成绩,随后进入官场,担任江浦训导、丹徒等县训导等职。此外,他还曾在吴长庆、张之洞等人幕中工作,并主持过师山书院、白华书塾、湖北武备学堂等教育机构。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昌邑道中和张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 主题与风格:昌邑道中和张謇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朴素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人文关怀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鉴赏与评价:《昌邑道中和张謇》作为周家禄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经典之作。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窗口。

《昌邑道中和张謇》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通过文字将过去的文化和情感传递给了今天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