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行

五日京兆行,事复安能视。
果然按絮掾,旋为亡命子。
亡命亦何愚,荣辱不须臾。
古来直如弦,往往有他虞。
不见曲如钓,富贵多欢娱。
有客夙好游,归自东南州。
问君何所见,所见多诸侯。
诸侯何所为,所为多自谋。
须存五日心,不尔人为雠。
客言勿复多,且住听我歌。
世途险羊肠,陆海多风波。
富贵犹如此,贫贱可若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兆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体,源自汉代,主要用于诗歌创作。下面将对“京兆行”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1. 历史沿革:“京兆行”的命名源于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京兆尹。这个名称最初出现在汉景帝二年(前15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时被正式命名为京兆尹。这一名称不仅代表了其在京畿附近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行政区划的特色。
  2. 文学影响:《京兆行》在后世成为表达政治情感、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水经注 卷十五》中的“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以及《隋书·地理志》中对京兆地区的描述都表明了其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3. 书法艺术价值:如祝京兆小楷选刻作品,因其工整严谨端劲中带有生气流动的特点,在当时被誉为金石第一手。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4. 现代应用:尽管“京兆行”作为诗歌形式在现代已不常见,但它的字义仍为现代汉语所使用。在现代文学、戏剧等领域,有时也会借鉴这一名称来强调某种地域性或政治色彩的文化特征。

“京兆行”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了解与传承,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也能激发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