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山道中

更无落叶点征衣,莽莽平冈乱四围。
地气远松浮水出,天风高雁掠人飞。
穷边雪早兵权戢,腹郡晴佳麦渐肥。
闻道村氓多佩犊,大车赋罢一歔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蜀山道中》是清代诗人周济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大蜀山道中》的内容,并分析其文学价值和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大蜀山道中》的作者周济,字保绪,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清朝江苏荆溪(今属江苏),是位进士出身的教育家、学者。周济曾习经世之学,与包世臣齐名,擅长武术且好古兵略。他的文学作品多涉及经世致用的主题,其中《大蜀山道中》是他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分,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刻观察。

  2. 作品原文:诗篇以“更无落叶点征衣”开篇,描绘了一幅平缓的丘陵景色,无落叶点缀,显得更为荒凉。接着以“地气远松浮水出,天风高雁掠人飞”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敬畏。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穷边雪早兵权戢”,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后一句“闻道村氓多佩犊,大车赋罢一歔欷”,则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3. 文学特点:《大蜀山道中》在形式上属于七言律诗,这种体裁要求诗人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仗技巧。整首诗简洁明了,语言质朴无华,却又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来表达情感和主题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写景抒情传统。

  4. 文化背景:《大蜀山道中》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共同塑造了这首诗的艺术特征。清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逐渐增加,文人墨客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美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由于战乱等原因,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历史意义与影响:《大蜀山道中》作为周济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的重要资料。

《大蜀山道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深入了解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还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