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苏堪

昔吾困江县,而子相临存。
惘惘雨中别,寄诗宁吾魂。
再面胡不欢,各会难为言。
出悔入亦悔,苟禄安足论。
子有千载诗,不官能自尊。
使子以诗昌,天意良未敦。
长吟且袖手,勿讶霜鬓繁。
不见黄河清,讵乏卮酒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郑苏堪》是一首由李希圣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李希圣(1789-约1873),字亦元,号瘦樵、倦翁,又号石田老人,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李希圣在光绪年间以进士身份进入官场,并曾担任刑部主事等职。虽然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最终选择了退隐生活。
  2. 诗歌原文: 海内诗人郑太夷,风流文采擅当时。三年江上看鸿雁,一夜秋风生鬓丝。苦说归田真上策,更怜痛饮是吾师。京华冠盖多台省,萧瑟平居独汝思。
  3. 诗歌鉴赏: 李希圣通过这首诗表达出了他对友人深厚的情感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首联“海内诗人郑太夷,风流文采擅当时”,表明了郑苏堪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颔联“三年江上看鸿雁,一夜秋风生鬓丝”,描绘了诗人在异乡他乡,看着远方的鸿雁,感受着秋风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思念之情。颈联“苦说归田真上策,更怜痛饮是吾师”,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饮酒的热爱。尾联“京华冠盖多台省,萧瑟平居独汝思”,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繁华生活的疏离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希圣作为文人的才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4.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希圣任刑部主事后所作,反映了他离开政治中心后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李希圣作为文人的孤独感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寄郑苏堪》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录,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化和李希圣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