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门

步入诸天莲社踪,剧怜罗汉岭千重。
悬崖绝磴无飞鸟,乱竹空山尽晚蛩。
十八老峰看似鹫,万年青树矫于龙。
罗门不与沙门净,花径谁拈欲笑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汉门》是一首清代的七言律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肇昌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以下是对《罗汉门》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卓肇昌是台湾凤山人,字思克,清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官拣选知县,不赴。少颖异,能承庭训,好为古文辞,论世知人,具有特识。
  • 《罗汉门》创作于清代,是卓肇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
  1. 诗歌内容
  • 诗中描绘了罗汉岭的景象,悬崖绝磴、乱竹空山,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而“罗门”则寓意着佛教中的罗汉门,象征着超脱尘世的修行者。
  • 通过对比“罗门”与“沙门”,表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与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1. 艺术特色
  • 《罗汉门》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特别是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死亡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1. 历史文化价值
  • 作为清朝的作品,《罗汉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学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文化的窗口。
  • 诗中对罗汉岭的描述,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关,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罗汉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