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登岱至对松山

泰山之龙跨东海,造化钟灵溯真宰。我来眺海复登山,天下奇观此焉在。
朔风几日吹飞沙,简书期促心咨嗟。岱神默祷辄有应,今朝不遣纤尘遮。
初寻红门便腰脚,停舆小憩壶天阁。大夫松岂是秦封,到此方成好丘壑。
冷泉犹泻白琼瑶,仄径刚横红略彴。千盘峭壁对松山,阴吼涛声上巢鹤。
南天门近咫尺耳,西日回看瞬将落,未须供张烦主人,跻顶且教留后约。
兹山卅里高莫高,兹游短晷谁能豪。作诗寄语入山者,未成一篑功徒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月五日登岱至对松山》是清代诗人季芝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季芝昌,字云书,号仙九,江苏江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编修、内阁学士等职。在咸丰元年出为闽浙总督,次年兼署福州将军,晚年曾疏请罢捐纳举人、附生之例。因病乞归。
  • 文学成就:季芝昌在官场上颇有作为,其诗文也颇具影响力。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志向为主,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1. 诗歌原文
  • 诗句鉴赏:千盘峭壁对松山,阴吼涛声上巢鹤。南天门近咫尺耳,西日回看瞬将落,未须供张烦主人,跻顶且教留后约。兹山卅里高莫高,兹游短晷谁能豪。
  • 诗意解析:此诗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意象,使得整首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该诗创作于清朝道光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和文化,季芝昌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 个人经历:季芝昌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政治斗争,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反映。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或许也是为了寄托自己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无奈的情感。
  1. 作品风格
  • 简洁明快:季芝昌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每一句话都直击主题,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容易理解和欣赏。
  • 含蓄深沉:尽管语言简练,但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反映出季芝昌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十一月五日登岱至对松山》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和一座屹立千年的文化丰碑。它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风采和才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