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吹阴晴,日脚递隐见。
欲持并州刀,剪取丝雨断。
风翻万叶背,雾走千峰面。
灵岳犹混茫,初烟与为冠。
谁能扫氛霾,复此东南观。
天开崖嶂古,愁破岚霞绚。
仆夫指前溪,石濑已可乱。
杂花飘空林,客眼误霜霰。
讵惜泥沾衣,徘徊为芳瓣。
雨霁隘口山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霁隘口山行》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易顺鼎创作的作品。该诗全文如下:
云根吹阴晴,日脚递隐见。欲持并州刀,剪取丝雨断。风翻万叶背,雾走千峰面。灵岳犹混茫,初烟与为冠。谁能扫氛霾,复此东南观。天开崖嶂古,愁破岚霞绚。仆夫指前溪,石濑已可乱。杂花飘空林,客眼误霜霰。讵惜泥沾衣,徘徊为芳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根”、“日脚”、“并州刀”等,都富有象征意味,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使得《雨霁隘口山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
在欣赏《雨霁隘口山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他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具有魔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谁能扫氛霾,复此东南观”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雨霁隘口山行》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人文精神的佳作。
《雨霁隘口山行》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部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研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