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吹阴晴,日脚递隐见。
欲持并州刀,剪取丝雨断。
风翻万叶背,雾走千峰面。
灵岳犹混茫,初烟与为冠。
谁能扫氛霾,复此东南观。
天开崖嶂古,愁破岚霞绚。
仆夫指前溪,石濑已可乱。
杂花飘空林,客眼误霜霰。
讵惜泥沾衣,徘徊为芳瓣。

雨霁隘口山行

云根吹阴晴,日脚递隐见。

欲持并州刀,剪取丝雨断。

风翻万叶背,雾走千峰面。

灵岳犹混茫,初烟与为冠。

谁能扫氛霾,复此东南观。

天开崖嶂古,愁破岚霞绚。

仆夫指前溪,石濑已可乱。

杂花飘空林,客眼误霜霰。

讵惜泥沾衣,徘徊为芳瓣。

【注释】①雨霁:雨后天晴。②云根:云雾环绕的地方,这里指山峰。③并州刀:古代的兵器名,此处借指武器。④岚:山林间的雾气。⑤“天开”两句:形容山势高峻陡峭,云雾缭绕。⑥仆夫:仆人。⑦杂花:各种野花。

译文:

雨后山道上清朗的天光映照着狭窄险要之处。

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时而露出山尖,忽而又隐入云中。

我渴望挥舞着并州宝剑,将那细雨斩断,以驱散心头的忧愁。

山风吹动着万片叶子的背面,雾气笼罩着千峰的峰面。

灵山依旧朦胧模糊,初升的晨雾犹如它的帽子一般。

谁能扫除这些阴霾,重归这东南方向的风景?

大自然开凿出崖壁和山岭,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壮美。

我看着前方溪流中的流水,已经可以听见石头相互撞击的声音。

五彩缤纷的花朵飘落在空旷的树林里,我的双眼却因错以为看到了雪花而感到迷茫。

我怎么会吝惜泥水沾湿衣服呢?只是在这里徘徊留恋着美丽的花瓣。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任右拾遗时所作。当时诗人被排挤出朝廷,隐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就是诗人隐居后的即兴之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独处山水之间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以及世俗繁华的厌倦之情。

首联:“云根吹阴晴,日脚递隐见。”起笔突兀,意境开阔。云根,指山间云雾萦绕之处。阴晴、日脚等词语,都表现了天气的变化。这里的“云”,“阴”,都是指天空中的云雾,“晴”是指晴朗的天气。“阴晴”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云层的变化,又写出了天气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写到“日脚递隐见”,意思是太阳光线渐渐变得黯淡,仿佛随时都会消失一样。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图。

颔联:“欲持并州刀,剪取丝雨断。”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纷飞的春雨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希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愿望。“并州刀”,古代名剑。这把名剑象征着诗人的英勇无畏和决心。

颈联:“风翻万叶背,雾走千峰面。”诗人通过对风和雾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春天山间的景象。风翻动着万片叶子的背面,雾气笼罩着千座山峰的峰面。这两句诗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风和雾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它们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

尾联:“灵岳犹混茫,初烟与为冠。”诗人继续描绘了春天山间的景象。灵山虽然雄伟壮观,但仍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刚刚升起的朝烟像是它头上戴的帽子。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