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避雨屋打头,困眠一榻邻猪牛。
雨脚遮檐万山黑,荒村四月寒如秋。
瓦镫在壁坐摇影,兀兀欲照分襟愁。
范陈对宇阻泥潦,一街似隔千神州。
通家卅载未相遇,遇君武昌今两度。
相携肝胆入名山,岂意山中送君去。
别梦宵沈庐阜云,愁心晓挂章门树。
渊明慧远不可逢,高人去后惟青峰。
昨宵与君连榻处,三生同听东林钟。
怜君病齿归思剧,试饮寒泉销内热。
二轮风火足为灾,六凿根尘皆是贼。
知君净业持已深,一心颇似维摩诘。
养和学道与天游,他日见君当玉色。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入门避雨屋打头,困眠一榻邻猪牛。
  • “入门避雨”:刚进入房间就遇到下雨,必须寻找遮蔽的地方。
  • “屋打头”:形容屋内空间狭小,只能挤在最前面的空间里。
  • “困眠一榻”: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外出,只能在简陋的床上度过。
  • “邻猪牛”:床旁有猪和牛等动物,暗示环境的简陋和贫困。
  1. 雨脚遮檐万山黑,荒村四月寒如秋。
  • “雨脚遮檐”:雨水像雨脚一样从屋檐滴落,形成一片黑暗。
  • “万山黑”: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周围的山脉都被笼罩在黑暗之中。
  • “荒村四月寒如秋”:虽然已经是春天,但因为连续的雨天和寒冷的气候,使得村庄显得异常萧条。
  1. 瓦镫在壁坐摇影,兀兀欲照分襟愁。
  • “瓦镫在壁”:指墙上挂着的瓦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墙壁。
  • “坐摇影”:瓦镫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的阴冷。
  • “兀兀”:形容人因思念而显得孤独和无助。
  • “欲照分襟愁”:瓦灯虽微弱但仍试图照亮彼此,象征着尽管环境艰难,仍有人希望保持联系。
  1. 范陈对宇阻泥潦,一街似隔千神州。
  • “范陈”:可能指的是范蠡和张良,历史上著名的智者。
  • “对宇”:站在相对的位置上,可能是为了互相激励或安慰。
  • “阻泥潦”:阻止泥泞的道路,象征克服困难的决心。
  • “一街似隔千神州”:即使身处同一个街道,也仿佛隔绝在不同的世界,表达了环境的艰苦和心灵的距离。
  1. 通家卅载未相遇,遇君武昌今两度。
  • “通家卅载”:长时间未见的朋友或家人。
  • “遇君武昌今两度”:因为某种原因再次遇到你,这次是在武昌。
  1. 相携肝胆入名山,岂意山中送君去。
  • “肝胆”:比喻深厚的友谊或忠诚。
  • “入名山”:前往名胜古迹的地方,可能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 “岂意山中送君去”:没有想到会在山中送你离开,反映了对离别的不舍和无奈。
  1. 别梦宵沈庐阜云,愁心晓挂章门树。
  • “别梦宵沈庐阜云”:梦中别离的情景被深深地印在了心头。
  • “愁心晓挂章门树”:清晨时分,心情依然沉重,挂在门前的树上。
  1. 渊明慧远不可逢,高人去后惟青峰。
  • “渊明”:指陶渊明,一位隐逸诗人。
  • “慧远”:指慧远大师,佛教高僧。
  • “高人去后惟青峰”:当这些高人离开后,只剩下青山作为见证者。
  1. 昨宵与君连榻处,三生同听东林钟。
  • “三生”:指前世、今生和来世。
  • “同听东林钟”:在同一个地方(东林寺)一同聆听寺庙中的钟声。
  • 暗示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连接。
  1. 怜君病齿归思剧,试饮寒泉销内热。
  • “病齿”:可能是指疾病导致的牙齿疼痛。
  • “归思剧”:归乡的思念更加强烈。
  • “试饮寒泉销内热”:尝试饮用冷泉水以解身体的燥热。
  1. 二轮风火足为灾,六凿根尘皆是贼。
  • “二轮风火”:形容火灾的猛烈程度。
  • “六凿根尘”:指人的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其背后的尘世执着。
  • “都是贼”:所有的这些都是导致灾难的根源。
  1. 知君净业持已深,一心颇似维摩诘。
  • “净业”:修行清净的佛法。
  • “维摩诘”:是《维摩诘经》中的居士,以其智慧著称。
  • 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方修行深且心灵纯净的形象。
  1. 养和学道与天游,他日见君当玉色。
  • “养和”:这里可能指的是修养身心,学习道家或佛家的道理。
  • “学道”:学习道教或佛教的教义。
  • “与天游”: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 “玉色”: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如玉一般清纯无瑕。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山村雨夜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对友情、爱情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整体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