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剪镫曾,甚和将,梦雨尽情流晓。波镜被东风,猛吹上,一尺碧云难扫。重来唤渡,文鸳不似当时小。斜照年年依样绿,锁定暮帆烟草。
销魂野水无家,问残红何苦,相随未了。倒影几层楼,这阑角、可有春魂寻到。蘼芜望渺。浣纱人去江南悄。漫为愁多,思载酒天上,画船都少。
南浦 · 春水,用玉田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浦·春水,用玉田韵》是易顺鼎创作的一首词。易顺鼎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词的内容来看,《南浦·春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日的景象,通过对春天水色、波光、柳岸、舟行等景象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画意的画面。这种描绘不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及对过往时光的缅怀。
在艺术手法上,易顺鼎运用了丰富的诗词技巧和意象。例如,通过“昨夜剪镫曾,甚和将,梦雨尽情流晓”这样的句子,展现了词人在梦中经历了一场如梦似幻的春雨,增添了词作的神秘感与深度。此外,“销魂野水无家,问残红何苦,相随未了”则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问,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不舍和哀愁。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来看,易顺鼎身处清末民初这个动荡而又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的词作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传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理解这首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易顺鼎的词作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他擅长用词来抒情达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南浦·春水》中的许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销魂野水无家,问残红何苦,相随未了”,不仅语言华丽,而且意境高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南浦·春水》不仅是易顺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晚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也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