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伯兄荫堂沪上

清源山下沪江头,别后何堪忆旧游!
避乱弟兄常共屋,浮家湖海又同舟。
贫添安邑猪肝累,拙抱羊公舞鹤羞。
五载相濡复相呴,深情刻骨若为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伯兄荫堂沪上”是一首由清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诗歌,具体收录时间在清末近现代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林朝崧,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他来自台湾台中,晚清秀才出身,是日治时期台湾最负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爱国者,其诗歌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时代感。
  2. 诗词原文:清源山下沪江头,别后何堪忆旧游。避乱弟兄常共屋,浮家湖海又同舟。贫添安邑猪肝累,拙抱羊公舞鹤羞。五载相濡复相呴,深情刻骨若为酬。
  3. 艺术特色:此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诗中的意象生动,如「清源山下沪江头」、「兄弟共屋」、「湖海又同舟」,这些画面描绘了诗人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经历过的艰难岁月。
  4. 主题思想: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感慨。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家族和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林朝崧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清朝晚期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