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夜咏月》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林朝崧,字俊堂(或作峻堂),号痴仙、无闷道人,是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曾为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同时也是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林朝崧年少时即热衷于诗歌创作,其诗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于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与家人内渡至福建泉州,之后又一度回台,再赴泉州,并在1898年定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回台定居。
- 创作背景: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林朝崧经历了从青年时代的诗才初露到晚年的沉淀与成熟。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他不仅个人遭遇了生活的颠沛流离,更是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的不幸和个人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慨。因此,他在《十二月十五夜咏月》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 诗作原文及翻译:《十二月十五夜咏月》的原文如下:“一年有几团圆月,数到今宵岁又残。不恨清辉催我老,转欣长夜耐人看。横斜影写梅花瘦,潋滟光凝竹叶寒。天上琼楼何处是?高歌水调倚阑干。”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月下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的“一年有几团圆月,数到今宵岁又残”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哀怨;“不恨清辉催我老,转欣长夜耐人看”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乐观 。
- 艺术特色:林朝崧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例如,在《十二月十五夜咏月》中,他用“一年有几团圆月,数到今宵岁又残”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用“横斜影写梅花瘦,潋滟光凝竹叶寒”来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冷清。此外,林朝崧还擅长以景抒情,将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美感。
- 文学影响:林朝崧的《十二月十五夜咏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学者对他的诗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他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林朝崧的《十二月十五夜咏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