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泉州作

百口飘零乍定居,刺桐花下理琴书。
故人万里无消息,日日临江钓鲤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避地泉州作是清末诗人林朝崧的作品。下面将围绕《避地泉州作》的原文内容、作者背景、诗歌赏析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百口飘零乍定居,刺桐花下理琴书。
    故人万里无消息,日日临江钓鲤鱼。

  2. 作者介绍

  •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他是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同时也是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1. 创作背景
  • 在日治时期,林朝崧与家人因日本占领台湾而内渡至福建泉州,随后他于1897年短暂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最终在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
  1. 诗歌赏析
  • 《避地泉州作》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林朝崧面对乱世流离失所的心境和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诗中“百口飘零乍定居”,描绘了他和家人离散后重新安定下来的情景,“刺桐花下理琴书”则反映了他在异乡寻求精神慰藉的生活状态,而“故人万里无消息,日日临江钓鲤鱼”则透露了他对远方友人安危的担忧及对平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人风范。
  1. 文化意义
  • 《避地泉州作》不仅是林朝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台湾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人文情怀。

《避地泉州作》不仅展现了林朝崧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背景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