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债台歌

慷慨久无焚券事,男儿奈何称债帅。璧返珠还仓卒难,追呼短尽英雄气。
君不见周赧王,当时称贷遍洛阳。床头金尽偿不得,出门畏人白日藏。
南宫簃台高矗矗,相传蛰龙此中伏。补疮剜肉竟无能,耳目虽清心转恧。
乃知未雨贵绸缪,急到燃眉不易谋。吾侪终不作逋客,频呼庚癸已可羞。
吁嗟乎!铜山丹穴埒王者,南徐北鱼安哉也?人生又岂在多藏,但要饱温无乞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避债台歌》是一首清末近现代初时期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避债台歌》的作者林朝崧,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林朝崧是台湾台中人,也是晚清秀才出身,他在日本领台时,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后来,在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
  2. 创作背景:《避债台歌》的创作时间是在日本领台期间。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展示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抗争。诗中通过周赧王的例子,表达了当时社会对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人们对此的无力感和恐惧感。
  3. 艺术风格:林朝崧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诗中的“璧返珠还仓卒难,追呼短尽英雄气”等句子,表达了对过去豪迈气概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同时,林朝崧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周赧王时期的描述,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困境。
  4. 文学价值:《避债台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它不仅是林朝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一种记录和反思。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上,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避债台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近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