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久无焚券事,男儿奈何称债帅。璧返珠还仓卒难,追呼短尽英雄气。
君不见周赧王,当时称贷遍洛阳。床头金尽偿不得,出门畏人白日藏。
南宫簃台高矗矗,相传蛰龙此中伏。补疮剜肉竟无能,耳目虽清心转恧。
乃知未雨贵绸缪,急到燃眉不易谋。吾侪终不作逋客,频呼庚癸已可羞。
吁嗟乎!铜山丹穴埒王者,南徐北鱼安哉也?人生又岂在多藏,但要饱温无乞假。
【注释】
《避债台歌》:这首诗是作者在被免官后所作。诗人通过咏叹周赧王、南宫簃(xi音同“移”)、铜山、丹穴等典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自己的抱负与遭遇。
慷慨久无焚券事:慷慨:意气风发的样子;焚券事:指焚毁借券。形容豪爽不拘小节。
男儿奈何称债帅:男儿:男子汉大丈夫。债帅:指因欠债而受到上司的压迫。
璧返珠还仓卒难:比喻事情紧迫而困难。
追呼短尽英雄气:意思是说,英雄人物在困境中也会失去勇气,没有斗志。
君不见周赧王,当时称贷遍洛阳:君不见:您看。赧王:指西周末代国王周赧王姬延。当时:当时的时候。
床头金尽偿不得:床头:指家中的积蓄。
出门畏人白日藏:出门:出外去。
南宫簃台高矗矗:南宫:古代宫名。簃台:台阁。
相传蛰龙此中伏:传说中,有龙藏在这南宫簃台上。
补疮剜肉竟无能:比喻无能为力。
耳目虽清心转恧:虽然眼睛耳朵清楚,但心里却充满了羞愧。
乃知未雨贵绸缪:才知道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急到燃眉不易谋:急到眉毛都要烧着的地步,不容易办成事情。
吾侪终不作逋客:我们这些人最终不会成为逃亡的人。
频呼庚癸已可羞:频繁呼唤上天的吉祥征兆,已经感到羞耻了。
吁嗟乎!铜山丹穴埒王者:吁嗟乎!:叹息词。铜山、丹穴:都是神话中藏有珍宝的地方,也指富有。埒:相等,齐平。
南徐北鱼安哉也:南徐北鱼:南方的鱼和北方的鱼。安哉也:怎么能够安然无事呢?
人生又岂在多藏:人生又何必在积累财产方面过分追求呢?
但要饱温无乞假:只要衣食无忧,不要向别人借钱或赊欠。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被罢官后的作品。诗前八句先以古事写自己对当前世态人情的看法和感受,后四句则以议论为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并表明决不为逃避现实之苦而甘作逃亡之人的决心。全诗气势磅礴,一扫颓丧之气,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襟怀和壮烈的气概。
起首六句,诗人以“慷慨”开头,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前世态人情的看法和感受。诗人认为,自古以来,那些有才能的男儿们,大都不屑于去求取富贵,而是以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来面对世事。然而,当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这些有才略的男儿们,往往不得不屈从于统治者的压力,从而沦为“称债帅”。他们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忍受屈辱和苦难,而一旦摆脱债务,却又失去了斗志和勇气。因此,诗人发出了“男儿奈何称债帅”的感慨。
诗人又用“璧返珠还仓卒难”一句,描绘了一幅紧张而危险的情境画面。这里,诗人以“璧”和“珠”作为喻体,形象地描绘了归还债务时的紧急状况,以及在这种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艰难困苦。同时,“璧返珠还”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贪欲之心。
紧接而来的句子,诗人又以“追呼短尽英雄气”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贪欲之心的厌恶之情。在这里,“英雄气”是诗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体现,也是他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面对眼前的现实,他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望和痛楚。
诗人转而以“君不见周赧王,当时称贷遍洛阳”开始下文。这句诗以历史典故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见和感慨。他指出,当时的周赧王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正是因为他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私利。然而,当天下大乱之时,他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江山社稷被他人夺走。这一历史教训告诫人们,贪欲之心如同毒蛇猛兽一般,一旦被它缠上身,就很难摆脱它的控制。
“床头金尽偿不得”,进一步揭示了贪欲之心的危害和后果。这里,“床头金”是指家中的积蓄,而“偿不得”则意味着这些积蓄无法用来偿还债务或满足其他欲望。这种无奈的境遇,使得人们不得不陷入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而当人们面对这种困境时,却又常常因为害怕被人嘲笑或羞辱而选择默默承受。
最后几句,诗人以“出门畏人白日藏”结束全诗。这里的“白日藏”指的是隐藏起来的意思,而“出门畏人”则是指人们出门时总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样子。这种情境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而诗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则是因为他深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贪婪之心所导致的贪欲之害。
紧接着,“南宫簃台高矗矗”,诗人以“南宫簃台”为背景,继续展开对于贪欲之心的描绘。这里的“南宫簃台”指的是古代宫名,而“高矗矗”则是指其巍峨壮观、不可动摇的样子。诗人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贪欲之心所带来的危害和毁灭性的后果。
诗人又以“相传蛰龙此中伏”一句转入下文。这里的“蛰龙”是指潜藏在地下的龙,而“伏”则是指潜伏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贪欲之心的深刻认识和批判态度。他认为,那些隐藏在地下的龙虽然强大而威武,但其终究会有一天会冲破地壳而出,展现出它们的力量和威严。同样的道理,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贪欲之心也会迟早爆发出来,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对于那些心怀贪欲之心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醒悟并加以改正。
“补疮剜肉竟无能”,诗人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贪欲之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里的“补疮剜肉”是指弥补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意思,而“竟无能”则是指最终未能成功的意思。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和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贪欲之心所带来的恶果的深刻认识和警示。
最后两句,诗人以“吾侪终不作逋客”结束了全诗的抒情部分。这里的“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而“逋客”则是指那些逃亡在外的人。诗人通过对这两个身份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他认为,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尾联中的“频呼庚癸已可羞”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贪欲之心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在这里,“庚癸”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象征着好运与幸福。而“已可羞”则是指已经感到羞耻了的意思。通过这个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贪欲之心所带来的耻辱感和羞愧感的强烈情感体验。
这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及自己的抱负与遭遇。诗中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和壮烈的气概,又表达了他对贪欲之心所带来的危害和毁灭性后果的深刻认识和警示。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