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岂在早,晚交情益亲。
十年月泉社,俱是宋遗民。
斯世正龙战,吾徒宁蠖伸。
请辞问津者,来作耦耕人。

【注释】

诸子:诸生,指读书人。同过:一起经过。草堂:杜甫在成都建的草堂。喜而有作:喜悦之下写了这首诗。四首:共四首诗,这是第二首。其二:第二首。“斯世”:这个世上,指当时朝廷。“龙战”:形容国家动乱,群雄纷争。“吾徒宁蠖伸”:我的朋友们,宁愿像屈体而弯着腰的蛇(比喻隐士),也不愿做那曲躬驼背(比喻阿谀逢迎的人)的虫(比喻奸佞小人)。“问津者”:指那些前来求教的人。“耦耕人”:指种地的农民。

【赏析】

此诗作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诗人与友人同经草堂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遂写下这首诗以自慰。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高远清旷。前两句写诗人与朋友同游草堂的喜悦心情;第三、四句抒发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志趣,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甘于寂寞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最后两句表示诗人愿与朋友们一道归去躬耕,过平淡恬静的生活。

开头二句:“相识岂在早,晚交情益亲。”诗人首先表达了他对友人来访的欣喜。“岂在早”,意思是说朋友之来并不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在于友情之深。“晚交情”,即迟来的友情,是久别之后才得相见。“益亲”是说这种久别重逢的友情更加亲密。这二句诗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不是一见如故,而是在长时间内逐渐加深,因而显得更为珍贵。

下面二句:“十年月泉社,俱是宋遗民。”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与朋友共同生活的情景和心境。“月泉社”,指杜甫当年在成都浣花溪畔结庐而居时所筑的茅屋,这里借以象征他早年的隐居生活。“俱是宋遗民”,意谓他们都是宋末遗民,也就是旧时忠于宋朝的人。“月泉社”是诗人晚年才重建的,因此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之意。

三、四句:“斯世正龙战,吾徒宁蠖(huò)伸。”诗人认为当前的社会正是国家动乱、群雄争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自己和朋友只能像蜷伏的蛇一样,暂时保持低调,不能轻易显露头角。“蠖伸”,比喻屈伸有度,在这里用来比喻谨慎行事。“宁蠖伸”即宁愿像蛇一样弯曲着身体,也不愿像那些曲躬驼背、趋炎附势的奸佞之徒。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的忧虑之情,也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理想。

最后两句:“请辞问津者,来作耦耕人。”诗人用了一个典故:“请辞问津者。”意思是说请那些前来寻求指点的人不要再来了,因为诗人自己就是一位躬耕田畴的农夫。“耦耕人”,即并肩耕作的农民。这一句诗中的“请辞问津者”,实际上是指诗人对那些来向他请教学问或寻求政治出路的人的拒绝。诗人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就是躬耕田园,远离尘嚣。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在草堂相遇后所作。它以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境界展示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