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春草

代州西去雁门东,原上春深草色浓。
匝地娇柔迷塞路,连天嫩绿接城墉。
马肥苜蓿花千里,人对蘼芜恨万重。
一角堠亭斜照外,迷离何处盼归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上春草》是一首描绘春天草原景象的古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陈廷敬:清代山西泽州人,字子端,一字说岩,号午亭。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所成就。作为清朝的一位重要文臣,陈廷敬在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康熙间任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的作品在当时广受赞誉,被汪琬所赏识,王士禛也对他的古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诗作《入关见春草》更是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著称,成为后人传颂的佳作。陈廷敬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他在政治生涯中曾担任过户部钱法、《圣训》等重要职务,并在晚年撰写了《午亭文编》。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入关见春草》去时春草白,来时春草青。
  • 这句诗表达了时间流转与景物变迁的哲理。春天来临,原野上的春草变得生机勃勃,而当诗人离开这片土地时,春草已泛白。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对自然界的影响。
  • 翻译:当我离开这里的时候,草原上的春草已经发白,但回来时,春草又重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具体时间为陈廷敬的入关之行。当时正值春天,诗人目睹了草原的变化,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这首诗。
  • 历史背景:清军入关后,陈廷敬作为官员参与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可能曾在边疆地区或草原地带工作或巡视,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
  1. 诗歌赏析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通过描述春天草原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春草的观察来反映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诗中的“春草”既是自然的描写,也是生命的象征。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塞上春草》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这首诗的流传和传承,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适合作为儿童和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教材。

《塞上春草》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春天草原风光的诗篇,它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它不仅是陈廷敬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