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 1919

袅珠歌不断是伤心,苕苕入行云。费低徊欲绝,消除无那,省识花真。檀板一声催彻,离合迹都陈。翠雾重烟外,蛾月长颦。
对影琼芳雪艳,悄东风红豆,触拨愁根。忍人天恋尽,满目更浓春。赚春衫、无端双泪,暗自惊、犹有未销魂。天涯路、览江山秀,容易逢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声甘州·1919是一首由况周颐创作的词。在这首词中,况周颐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局势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 艺术手法
  • 意境的构建:况周颐的《八声甘州·1919》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意境。词中的“袅珠歌不断”描绘了一位女子无尽的哀愁,而“苕苕入行云”则形象地展示了她身影的缥缈。这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深化了情感的内涵。
  • 情感的抒发:词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既有对现实政治局势的忧思,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通过对比“檀板一声催彻,离合迹都陈”与“翠雾重烟外,蛾月长颦”等景象,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命运不确定性的恐惧。
  1. 历史背景
  • 时代特征:该词创作于民国时期(1919年),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列强环伺的局面,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和民族危机使得许多人感到前途未卜。
  • 文化氛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出路,而况周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看,此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独特的音乐性,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件可以演奏的音乐艺术品。
  • 文化内涵:作为一部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八声甘州·1919》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八声甘州·1919》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