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安平镇

又来经旧镇,指点七鲲洲。
父执多青眼,军民半白头。
楼高边海戍,路隔瘴云秋。
不尽当年感,何心话壮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至安平镇》是清代诗人林树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其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重至安平镇》的作者是林树梅,字瘦云,福建同安金门人。他的生平颇为传奇,曾在清朝道光年间担任台湾水师副总兵,并在平定许尚、杨良彬反抗事件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林树梅还曾随其父来台驻西螺堡,调署澎湖左营游击,擒陈愿、廖士光等六十九人,显示出他在军政方面的卓越才能。
  2.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五言律诗,《重至安平镇》在艺术表达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诗中描绘了作者再次经过安平镇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七鲲洲的指点和楼高的描写,传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现实的无奈。同时,通过“父执多青眼”与“军民半白头”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个人命运的沧桑。
  3. 主题思想:《重至安平镇》不仅是一篇记游诗,更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代感慨的作品。通过对旧地重游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往昔历史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社会的深思。诗中的“楼高边海戍,路隔瘴云秋”一句,不仅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重至安平镇》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和诗歌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