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芸台侍郎偕朱野云山人补种柳树于拈花寺

清露堂久圮,亦园犹可寻。
遗文渐零落,松雪偕云林。
诗载佳山堂,三复伤人琴。
当日毛陈朱,声价侔璆琳。
相公携斗酒,溪上时行吟。
检讨辑旧闻,逸事多浮沉。
拈花旧刹存,秃柳摇疏阴。
磬声云外来,触我清凉心。
徙倚古亭西,坐听山鸟音。
荒凉暮色起,远接西山翠。
退谷有残花,西涯无旧寺。
兹水尚明瑟,回环绕初地。
芦芽与苇根,雪尽春风吹。
阴阳向背势,结构出精意。
江湖数幽客,各具扁舟思。
故乡旷别久,姑托鱼鸟醉。
野云老画师,花间抱佛睡。
约我翻残书,补作万柳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式善《阮芸台侍郎偕朱野云山人补种柳树于拈花寺》赏析

《阮芸台侍郎偕朱野云山人补种柳树于拈花寺》是清代诗人法式善所作,其诗以描绘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清露堂久圮,亦园犹可寻”两句,描绘出了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这种荒凉和残破,不仅仅是指物质的破坏,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缺失。这种缺失,正是人们对于自然和谐、内心平静的追求所缺失的。

紧接着,“遗文渐零落”,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自然和文化的丧失。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文化的丧失,意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失去支撑点,人们的心灵也将失去寄托。这无疑也是一种悲哀。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相反地,他选择了“松雪偕云林”这一主题来表达他对未来的希望。松雪、云林这两个词汇,都与自然元素紧密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寒冷的冬日里,松树和雪花相互依偎,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种景象,象征着坚韧、纯洁和无私的爱,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结尾部分,“诗载佳山堂,三复伤人琴”,更是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与美的追求。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美好载体,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而“三复”一词,则表达了人们对诗歌的喜爱和珍视之情。这种情感,既是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阮芸台侍郎偕朱野云山人补种柳树于拈花寺》这首古诗,不仅展示了清代诗人法式善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还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