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欣草木,一雨足郊原。
暮色林梢压,滩声枕上喧。
竹床疑水浸,茅屋似春温。
辗转过长夜,诗篇手自翻。
遇雨宿树杞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雨宿树杞林》是诗人林占梅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雨夜中对自然美景与生活情趣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林占梅,字雪邮,号鹤山,新竹人。他个性豪爽,轻财好施,工诗好吟,精乐善琴,结交广泛。少年时随岳父黄骧云游学京师,鸦片战争中捐银万两,为国尽力。有《潜园琴余草》等作品传世。此首《遇雨宿树杞林》的创作,正值其关注国事之时,反映出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
诗歌原文及翻译:原文如下:“满庭欣草木,一雨足郊原。暮色林梢压,滩声枕上喧。竹床疑水浸,茅屋似春温。辗转过长夜,诗篇手自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满庭的草木在雨后显得更加欣欣向荣,一雨过后,郊野的原野也显得更加宽广。傍晚时分,雨意阑珊,树林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远处的河流声和枕头上的雨声交织成一首自然的交响曲。竹床上仿佛能感受到水的滋润,茅屋则散发出春天般的温暖气息。在这样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能手执诗篇,沉浸在诗意之中。
主题思想:林占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他不仅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更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节,如雨水打湿竹床、茅屋散发出的温暖气息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都成为了诗歌中的意象,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此外,诗人还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感。
《遇雨宿树杞林》不仅是林占梅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即文章”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