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拔可别后却寄

少年为道欲安心,莫以端居儗陆沈。
丛桂小山真好住,白华处子孰能侵。
书声课弟灯初上,竹影关门雨自深。
新为高斋作寂寞,据梧不共夜分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拔可别后却寄》是林旭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修行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内容
  • 主题:《与拔可别后却寄》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自我修养的志向。诗中“少年为道欲安心,莫以端居儗陆沈”表明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的追求,认为内心的平和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要重要。
  • 意象:“丛桂小山真好住,白华处子孰能侵”描绘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向往超脱尘世的境界,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 情感: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感,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立的愿望。
  1. 创作背景
  • 时间:据《古诗词网》介绍,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未明确指出,但可以推测它属于清朝或更早的时期。
  • 作者:林旭是清代的诗人,其生平和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与拔可别后却寄》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丛桂小山真好住,白华处子孰能侵”通过自然景物来隐喻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 思想深度:诗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的高度重视,这种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1. 鉴赏评价
  • 美学特色: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诗的传统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与拔可别后却寄》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审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现代影响
  • 教育意义:《与拔可别后却寄》作为古典文学的一篇佳作,被选入多部古代诗集和教育教材,成为学习古代文学和诗歌鉴赏的重要文本之一。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人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探讨道家哲学、文人心态及其社会影响等领域。

《与拔可别后却寄》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一份历史的遗产,它记录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样的文学作品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值得人们去品读、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