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

今宵月慰一年意,滂沱溃作秋光曼。
中庭桂树亦何有,珩格交横杂藤蔓。
无言清影自徘徊,便觉玉阶寒未逊。
幽居兀兀忘时日,佳即读书饥呼饭。
偶然吟咏但自适,冯庵老人论契券。
轻狂值得病魔讶,稍稍去之不馀慁。
感渠夜夜来窥寻,为洗从前幽独恨。
应须一字论一缣,始抵婵娟价千万。
老人老去诗律细,渐有少年笑才钝。
我今此事当推谁,立待挥毫宁用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是清代诗人林旭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中秋佳节的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简介
  • 林旭生平:林旭是清福建侯官人,字暾谷,号晚翠。光绪十九年举人,任内阁中书。百日维新期间参与新政,与谭嗣同等四人被以四品卿衔入军机,参与变法运动。然而,政变发生后,林旭被捕遇害,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 诗歌原文
  • 原文翻译:“今宵月慰一年意,滂沱溃作秋光曼。中庭桂树亦何有,珩格交横杂藤蔓。无言清影自徘徊,便觉玉阶寒未逊。” 这句诗描绘了明月洒满中庭,桂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幽静,但同时杂草丛生,给人一种荒凉之感。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滂沱溃作秋光曼”形容月光如同秋天的景色一般美丽而深邃,“珩格交横杂藤蔓”则形象地描绘了庭院中的植物生长杂乱无章的场景。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1. 文化意义
  • 中秋节的文化象征: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丰收和和谐。林旭的这首《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通过描述月夜美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节律的尊重。
  • 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中秋夜饮酒赏月,抒发自己的情感。林旭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传统,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1. 历史影响
  • 传播与接受:林旭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时,而且延续至今,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 教育价值: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林旭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人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林旭的《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