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施文远君招宴

世事如棋局局残,疏狂到老笑弹冠。
诗盟白社欢连夕,酒泛红螺醉一团。
风月喜从楼上咏,须眉漫向镜中看。
年臻大衍沧桑后,落拓当年七品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鹿港施文远君招宴》是清末民国初诗人林宝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林宝镛,字克弘,号笙斋,出生于彰化县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曾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击败侵台法军,并因其在地方上的功绩,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赐予蓝翎,以知县补用。
  • 艺术成就:除了诗歌创作外,林宝镛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白菜猫画作尤为著名,成为南投地区重要的艺术家,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多已散佚。
  1. 诗作原文
  • 世事如棋局局残,疏狂到老笑弹冠。
  • 诗盟白社欢连夕,酒泛红螺醉一团。
  • 风月喜从楼上咏,须眉漫向镜中看。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鹿港施文远君招宴》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豁达。通过“笑弹冠”等词汇,展现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淡然与从容。
  • 意象运用:诗中的“风月”和“楼”、“镜”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和理解。
  • 风格特色:此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组合,展示了清末民初文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1. 历史背景
  • 政治动荡:林宝镛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即清末至民国初的政治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变革,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审美追求。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反映:作为彰化人,林宝镛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反映了当时台湾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人文情怀。
  • 时代精神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林宝镛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他个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1. 艺术表现
  • 意象创新:林宝镛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风月”、“楼”、“镜”等,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场景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精炼:尽管诗歌内容丰富,但林宝镛的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使得整首诗既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又不失诗歌的美感。
  1. 读者反响
  • 读者接受度:虽然《鹿港施文远君招宴》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详细的读者评价,但从其流传下来的部分诗文来看,可以推测它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 后世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能会逐渐被更多的研究者所认识,但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鹿港施文远君招宴》不仅是林宝镛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了解清末民初台湾文化的重要窗口。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和思考材料。对于喜爱古典诗歌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能深化对人性、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