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秩庭饮临江楼

万树苍茫际,飞来两白鸥。
江山此杯酒,风月又扁舟。
萝带碧缘岸,菜花黄上楼。
平生足怀抱,未倦陆机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秩庭饮临江楼》是清代诗人林昌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林昌彝,字惠常,号芗溪,是福建侯官人,他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道光十九年举人。林昌彝的生平足迹遍布天下,他对时务有着深入的关注和理解。他与魏源等相知,他们的友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印记,他们的作品多涉及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之事与对策。林昌彝的创作领域广泛,除了诗歌外,还撰写了《衣山房诗集》、《小石渠阁文集》、《三礼通释》等著作,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广博的知识面。
  1. 作品原文
    万树苍茫际,飞来两白鸥。
    江山此杯酒,风月又扁舟。
    萝带碧缘岸,菜花黄上楼。
    平生足怀抱,未倦陆机游。

  2. 诗词解析

  • 万树苍茫际,飞来两白鸥:这句描绘了一幅宽阔的自然景观,万树苍茫之间,两白鸥自天而降,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这里的“白鸥”象征着自由与和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 江山此杯酒,风月又扁舟:这里诗人将江山比作美酒,酒杯与扁舟则是文人雅士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这里的“风月”则指代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生活的哲学。
  • 萝带碧缘岸,菜花黄上楼:这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在之地的美好环境,绿意盎然的岸边和金黄的菜花楼,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画卷。
  • 平生足怀抱,未倦陆机游: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志向。他认为自己一生已经足够充实和快乐,没有厌倦过陆机的游历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
  • 《同秩庭饮临江楼》创作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林昌彝作为一位深具学识和文化修养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鸦片战争期间,林昌彝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抗敌之事与对策,显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1. 文化价值
  • 《同秩庭饮临江楼》不仅在语言上清新自然,而且在意境上也富有哲理。诗中的山水、白鸥、江山、风月等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 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超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林昌彝在《同秩庭饮临江楼》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符合古代诗歌的形式要求,又展现出诗人的个性和审美趣味。
  1. 影响传承
  • 《同秩庭饮临江楼》作为林昌彝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来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 该诗被广泛收录在各种文学教材和选集中,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本。

在深入分析了《同秩庭饮临江楼》的艺术特色、作者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不难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体现。它通过简练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它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同秩庭饮临江楼》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底蕴影响了后世。它不仅是清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