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闲吟

独坐幽斋意自怡,窗明几净枕斜欹。
棋如可胜何求速,诗果能工不患迟。
移竹须移新脱笋,折花休折未开枝。
晚来闲步东篱下,最好西风过雁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闲吟》是清代金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

  1. 作者简介
  • 金墀(完颜氏,字韵湘),满洲旗人,曾为甘肃巩昌知府斌越祖母。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其诗作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1. 诗歌原文
    独坐幽斋意自怡,窗明几净枕斜欹。
    棋如可胜何求速,诗果能工不患迟。
    移竹须移新脱笋,折花休折未开枝。
    晚来闲步东篱下,最好西风过雁时。

  2. 诗歌解析

  • 意境深远:《秋日闲吟》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秋日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喧嚣的静谧与淡泊。诗中的“窗明几净”与“枕斜欹”,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哲理意味:金墀在诗中通过对比“棋如可胜何求速,诗果能工不患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这反映了作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成败时的态度,即不应过分追求速度和结果,而应注重过程和内在的修养。
  • 生态关怀:诗中提到的“移竹须移新脱笋,折花休折未开枝”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保护意识。这不仅是对自然的珍视,也是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
  • 审美情趣:最后两句“晚来闲步东篱下,最好西风过雁时”,更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广阔的自然景观。在这里,“东篱下”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态度,而“西风过雁时”则预示着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深刻的美感和哲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秋日闲吟》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打磨,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不失深度。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 结构严谨:虽然诗歌简短,但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结构美。
  1. 文化意义
  • 审美价值: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秋日闲吟》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传递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 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秋日闲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金墀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亮点。

《秋日闲吟》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