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歌

居庸险绝天下无,右枕山海连飞狐。关沟直上四十里,龙蟠虎踞环中都。
拔地双崖通一线,班班车马穿云见。飞流激涧落松风,关门咫尺阴晴变。
迢迢南北围山城,胡沙极望双眸明。桑干榆林远钩带,云中上谷开藩屏。
斥堠高低不知数,云是前朝用兵处。汉家天子昔蒙尘,因向雄关议增戍。
增戍添兵二百年,高牙大纛称防边。暂见和亲通瀚海,旋惊烽火照甘泉。
可怜百道勤王集,漫说三关坚壁立。中夜监军掣锁降,反使开门揖盗入。
吁嗟乎!始知从来天险不足凭,无德易亡有德兴。
真人紫气起辽海,电扫六合驱燕恒。依旧崇墉等铸铁,亭堡沿山补荒缺。
亲见班禅向化来,西天万里寻车辙。居庸关前白日秋,居庸关北黄云愁。
行人下马看山色,回首神京天际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居庸关歌》是清代诗人金士松创作并吟咏的诗作,其原文描绘了居庸关险峻绝伦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上的多次变迁。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居庸关壮丽景色的赞美,还隐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索。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昌平区,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内三关”。据记载,居庸关的修筑始于元朝时期,而其名称则源于附近的山和海,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且自然条件独特,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防御的要地。金士松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对居庸关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不仅记录了这一地理标志的壮丽,也抒发了对历史更迭和战争无常的感慨。

金士松在《居庸关歌》中开篇便描绘了居庸关雄壮的地理环境。诗中写道:“居庸险绝天下无,右枕山海连飞狐。”这两句诗直接点明了居庸关地势之险峻,它背靠群山,面向大海,如同一只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紧接着,诗人通过对关沟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居庸关的雄伟:“关沟直上四十里,龙蟠虎踞环中都。”这里的“龙蟠虎踞”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关城周围的地形地貌,也暗示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诗中的下片部分,金士松用更多的篇幅来描述居庸关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如“拔地双崖通一线,班班车马穿云见”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居庸关的险要和交通的便利。同时,诗人也不忘提及历史上的战争,“胡沙极望双眸明,桑乾榆林远钩带,云中上谷开藩屏。”这些诗句展现了居庸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金士松在《居庸关歌》中还借古喻今,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例如,在诗的最后部分,金士松感叹道:“始知从来天险不足凭,无德易亡有德兴。”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深刻理解,提醒人们重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的武力或地势优势。

《居庸关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居庸关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文化及其在历史上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