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通川蜀,连山限楚秦。
翻疑去无路,且喜来有人。
灯火明林表,驮駖响涧滨。
伏波能聚米,恐此是陈因。
宝鸡入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宝鸡入栈》是一部描写古代交通路线的文学作品,通过诗的形式展现了宝鸡至凤县段的交通状况和历史背景。
该诗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清代,那时宝鸡至凤县段的交通路线走向未有显著改变,益门镇作为起始之地。清乾隆朝时,黄河清果亲王允礼在日记中提及过渭河桥及清涧河,并且抵达益门镇时,镇西据益门山为入北栈之始,备牲帛祭祀栈道之神的记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一重要地理节点的敬畏和尊重。
北栈道指的是自陕西凤县东北草凉驿入蜀的道路,西南至凤县折东南经留坝又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这条道路自五代时期以来被广泛使用,宋以后专用西道,修筑了两千多座栈阁,元明以来称为连云栈,与自汉中南下蜀中的栈道相区别,通称北栈。
《宝鸡入栈》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古时的宝鸡至凤县路段。诗中提到“一径通川蜀,连山限楚秦”,意味着这条路是连接四川和陕西的重要通道,穿越连绵的山脉,面对的是楚国或秦国的疆域。诗人在描述这段路程时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灯火明林表,驮駖响涧滨”。这些细节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这种交通方式的依赖和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金朝觐创作的《宝鸡入栈》不仅是一首描绘地理环境的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诗中的“伏波能聚米,恐此是陈因”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纪念。伏波可能指代古代的伏波将军,而“聚米”可能是指某种仪式或纪念活动,表明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宝鸡入栈》不仅是一篇描绘古道风光的诗作,更是一段关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记录。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路线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