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缪公子新婚戏作

醉耳笙歌不厌频,红镫辉映百花茵。
龙涎香合鸳鸯梦,云母屏开锦绣春。
未识郎情多警怯,应怜妾意惯娇嗔。
鸡声似妒甘同梦,斜月疏星己向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缪公子新婚戏作》是清代诗人金朝觐的一首七绝。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新婚之夜的喜悦与热闹场面。诗中不仅描述了婚礼上的音乐、装饰等元素,还表达了对新人感情的微妙感知和对婚姻生活的期许。下面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约1760年)。金朝觐作为一位清代文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通过描述缪公子新婚的情景,展现了古代贵族婚礼的繁华场面以及其中的情感变化。

  2. 诗歌原文
    醉耳笙歌不厌频,红镫辉映百花茵。
    龙涎香合鸳鸯梦,云母屏开锦绣春。
    未识郎情多警怯,应怜妾意惯娇嗔。
    鸡声似妒甘同梦,斜月疏星己向晨。

  3. 诗歌分析

  • 音乐与场景描绘:诗中的“醉耳笙歌不厌频”描绘了婚礼上人们沉醉于音乐之中的场景,笙歌的声音不绝于耳,象征着喜庆与欢乐。“红镫辉映百花茵”则形容了夜晚婚礼现场的美丽景象,灯笼的光芒映照出满地的花朵,增添了一份浪漫与温馨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一方面通过对新人情感的描绘,反映出新人在大喜日子里的喜悦心情;另一方面,也隐含着新人之间可能尚未完全理解对方的心情,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期待和不安。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共鸣。
  1.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情感的细腻刻画,诗人成功地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婚礼转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喜悦与温馨。

《为缪公子新婚戏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婚礼诗,而是通过具体的描绘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也是对人性深层次思考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