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且各开怀抱,涕泪乾坤百事艰。
悱恻养成真气节,沉吟莫负好江山。
情深枉自伤哀乐,物竞何从辨圣凡。
我自支离托人海,介乎才与不才间。
和宋燕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宋燕生》是清末民国初诗人俞明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 作者背景:
-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又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浙江山阴人。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深沉,情感真挚,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
诗歌原文:
相逢且各开怀抱,涕泪乾坤百事艰。悱恻养成真气节,沉吟莫负好江山。情深枉自伤哀乐,物竞何从辨圣凡。我自支离托人海,介乎才与不才间。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状态和人生态度。首联“相逢且各开怀抱”描绘了与人和解的情境,反映了作者面对困难时的豁达胸怀。
- 哲理思考:颔联“悱恻养成真气节,沉吟莫负好江山”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认为通过抒发情感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尾联“我自支离托人海,介乎才与不才间”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认识以及对才华与命运关系的反思。
- 艺术特色:
- 形式创新:作为七言律诗,该作品在形式上保持了严谨的结构,同时又不乏变化。
- 情感深邃:诗歌通过具体的诗句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层次和独特的人生观。
- 社会影响:
- 虽然俞明震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的价值逐渐被更多人所认识。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评价和研究俞明震的文学作品,使得他的创作成果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
- 俞明震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和宋燕生》不仅是俞明震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