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下戏题

空庭吏散槐阴转,如脱炎蒸雨后秋。
蚁穴王侯喧午梦,蝉枝风露咽清愁。
任他病树连根爨,赚我劳生匝月留。
却忆宣南龙爪下,万人如海影萧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槐树下戏题》是清末民国初诗人俞明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光绪年间,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个人情怀。

诗中“空庭吏散槐阴转”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庭院景象,随着官吏的撤离,槐树的影子也在慢慢移动。这一句不仅营造了一种时间上的过渡感,也体现了诗人在官场中的孤寂与无奈。“如脱炎蒸雨后秋”则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后的解脱和秋天的清爽。这种转变不仅指季节的变迁,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转变,从困境中走出,迎接新的开始。

诗中的“蚁穴王侯喧午梦”和“蝉枝风露咽清愁”分别用蚂蚁和蝉的意象,象征了权势和地位的虚幻与无常。蚂蚁的喧嚣象征着王侯们的繁华梦,而蝉的清冷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这些形象的对比,既展现了社会的复杂性,也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

诗的最后一句“任他病树连根爨”,表达了诗人对腐败现象的批判和不满。这里的“病树”象征着那些无法挽救的社会现象,而“连根爨”则暗示了这些现象的根深蒂固和难以根除。这种表达方式,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批评,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真实流露。

诗的开头“却忆宣南龙爪下”和结尾“万人如海影萧飕”都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时空转换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历史感和哲理性。诗人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槐树下戏题》不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七言律诗,更是一首诗歌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这首诗不仅是俞明震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对于研究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现代诗歌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