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紫烟低,城背莽萧瑟。
江山不满眼,万荷补其隙。
初花弄光影,颠倒一湖叶。
繁声疑雨来,微凉散空阔。
小艇不容篙,趺坐波平膝。
欹岸出荒洲,稍见兵火迹。
当年岸帻处,廊空积潦入。
倒影两秃翁,风亭坐超忽。
清香满残照,绿意上鸟翮。
遗世渺愁予,见汝亭亭日。
溟渤非不宽,万事在眉睫。
同伯严后湖观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伯严后湖观荷》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俞明震的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台湾巡抚唐景崧幕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后的所见所感。具体介绍如下:
作者简介:俞明震,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浙江山阴人,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后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并担任要职。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作品原文:城头紫烟低,城背莽萧瑟。江山不满眼,万荷补其隙。初花弄光影,颠倒一湖叶。繁声疑雨来,微凉散空阔。小艇不容篙,趺坐波平膝。欹岸出荒洲,稍见兵火迹。当年岸帻处,廊空积潦入。倒影两秃翁,风亭坐超忽。清香满残照,绿意上鸟翮。遗世渺愁予,见汝亭亭日。溟渤非不宽,万事在眉睫。
文学赏析:《同伯严后湖观荷》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江山不满眼”象征着国家的不完整和动荡不安,而“倒影两秃翁”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俞明震的《同伯严后湖观荷》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卷,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历史感悟和文化思考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近现代初期的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