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初春至狮子峰

山居适山性,趣与游观别。
斟酌物外情,阴晴含悱恻。
峨峨狮子峰,匿影万山窟。
瓮底海潮音,烟中古苔色。
泉响不到门,顿觉声闻灭。
山僧惊我老,惘惘成今昔。
龙泓荇藻横,人生事如发。
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
忍作无情游,拄杖随所适。
谷口渐通樵,人家枕斜日。
春风入云隙,炊烟相与白。
暝色认茅檐,厨香笋可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巳初春至狮子峰》是清朝诗人俞明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俞明震,字少山,号石门,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工于诗文,尤其擅长吟咏自然景物。此诗作创作于清朝光绪戊子年(1888年),是俞明震在晚年隐居杭州西湖期间所作。

《丁巳初春至狮子峰》的原文如下:

峨峨狮子峰,匿影万山窟。
瓮底海潮音,烟中古苔色。
泉响不到门,顿觉声闻灭。
山僧惊我老,惘惘成今昔。
龙泓荇藻横,人生事如发。
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
忍作无情游,拄杖随所适。
谷口渐通樵,人家枕斜日。

这首诗描绘了狮子峰的独特景象及其对诗人情感的影响。诗中通过描绘狮子峰巍峨壮观的自然风光,以及与山中的僧人交往中所体会到的人生无常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特别是“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一句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丁巳初春至狮子峰》不仅是俞明震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亮点,也是研究其艺术风格、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俞明震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