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邮道中即目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
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邮道中即目》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关怀来表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下将具体介绍此诗:

  1. 作者简介
  • 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以文学、书画而著称。他的家族在康熙年间对他颇有赏识,使他得以进入翰林院供职。查慎行的创作才华得到皇帝认可,并有作品留传至今。
  • 作为清朝时期的文人,查慎行的生活背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1. 诗歌原文
  • 首联“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灾害后遗留痕迹的描绘。首联写洪水已过,城根留下的痕迹却令人心痛。
  • 颔联“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进一步描述了水灾之后的景象。村庄被摧毁,只剩下几户人家依旧依偎在柳树旁。
  • 颈联“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描绘了由于水患而导致的水工设施难以修复的情况以及泛滥成灾的情形。
  • 尾联“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表达了诗人对灾区民众生活境遇的同情以及对未能救回的人们的哀悼。
  1. 诗歌鉴赏
  • 《秦邮道中即目》在语言上朴实无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使得整首诗的语言更加贴近自然和现实。
  • 全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1. 社会背景
  • 查慎行生活在康熙年间,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背景下,他有机会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 作为一个文人,查慎行深知文字的力量,因此他选择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1. 文学影响
  • 查慎行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后人研究清朝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秦邮道中即目》不仅体现了查慎行的文学才能,也展示了清代文人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现代传承
  • 尽管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灾害频发,但查慎行这样的文学作品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
  • 在现代社会,查慎行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帮助人们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 文化意义
  • 作为清朝时期的作品,《秦邮道中即目》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社会风貌,从而更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秦邮道中即目》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示了查慎行个人的文学天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是查慎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份深刻记忆和对未来世代的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