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耷山人诗

人谓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
乱余宾客搜亡命,赦后英雄耻故乡。
宝剑尘封三尺水,麻鞋寒踏九州霜。
随身一掬澜翻泪,不哭穷途哭战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白耷山人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创作背景与作者查慎行的家族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1. 诗歌原文
  • 诗句:人谓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乱余宾客搜亡命,赦后英雄耻故乡。宝剑尘封三尺水,麻鞵寒踏九州霜。随身一掬澜翻泪,不哭穷途更战场。
  • 译文:有人认为狂生本来并不狂放,但因涂炭之苦而行为异常。战乱之后,那些曾经的宾客们寻找逃亡之人,而那些被赦免的英雄则以故乡为耻。他手中的宝剑被尘土覆盖,脚下的鞋子在寒冷中踩过大地的霜。他随身携带着泪水,不是为了哭泣贫穷,而是哭泣战场上的苦难。
  1. 诗歌特点
  • 情感深沉:《读白耷山人诗》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通过对白耷山人的生平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状况的同情和反思。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对比和借代的手法,通过“乱余宾客”与“赦后英雄”的形象对比,以及通过“宝剑”与“麻鞵”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对于不同命运的理解和感慨。
  • 语言特色:《读白耷山人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精炼的词语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乱余宾客”和“赦后英雄”等词汇的使用,既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作者简介
  • 阎尔梅简介:阎尔梅(1603年—1679年),字用卿,号古古,江苏沛县人。明末诗文家,因生而耳长大,被称为“耳朵过大”,有“白耷山人”、“蹈东和尚”之称。他在十六岁中秀才,明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举人,以诗赋知名。
  • 查慎行简介:查慎行(1650年—1727年),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盐人。他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朱彝尊、王士禛齐名。查慎行的父亲查嗣庭因为文字狱案受到牵连,全家被流放至东北边疆,查慎行也因此放弃了科举功名,开始了漫长的漫游生涯。

《读白耷山人诗》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也是查慎行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