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片石,溪傍盛柳树。
每临春水生,是我婆娑处。
君归卸征鞍,花落扬飞絮。
试来雨晴初,凭看万壑注。
送人归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人归里》是唐代诗人储嗣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 作者介绍:
- 储嗣宗,生卒年不详,郡望兖州(今属山东),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南)人。他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登进士第,曾任校书郎。
诗歌原文:
远节惨言别,况予心久违。从来忆家泪,今日送君归。野路正风雪,还乡犹布衣。里中耕稼者,应笑读书非。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诗的开头“远节惨言别”,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痛和不舍。接着,“况予心久违”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 意象运用:诗歌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风雪野路”、“还乡布衣”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 语言风格:储嗣宗的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选择,共同构成了一幅离别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文学技巧。
-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送人归里》作为唐代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唐代文学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重要作品。
- 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和家乡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艺术特点:
- 意境营造:储嗣宗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情感表达:储嗣宗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这首诗同样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艺术手法:储嗣宗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一些传统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等,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 社会背景:
- 唐宣宗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储嗣宗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个人情感的痛苦。
- 此外,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储嗣宗的诗歌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送人归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