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代星符远,天威动四瀛。
鲸鲵常戢靖,龟鹤亦欢迎。
地险人殊籍,年丰俗苦兵。
一军悬万里,谁共倚长城!
道光甲申,莹幕游台,得一生玳瑁,大径五尺,放之海中。更十四年戊戌四月,以备兵再至,舟近鹿耳门数里,白昼,海面一物迎舟而来,渐近则一径丈大龟,背负白鹤,向舟昂首而立,波浪不兴,海平如镜。舟中数十人咸讶之。及舟而没。或曰:是昔年玳瑁;或曰非也,台湾当太平,海神遣迎使舟耳。非戴圣主威灵,曷以有此哉?悚然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光甲申,莹幕游台,得一生玳瑁,大径五尺,放之海中。更十四年戊戌四月,以备兵再至,舟近鹿耳门数里,白昼,海面一物迎舟而来,渐近则一径丈大龟,背负白鹤,向舟昂首而立,波浪不兴,海平如镜。”这是清代诗人姚莹的诗作。
姚莹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一生玳瑁”,这是一种珍贵的玳瑁壳,其价值和美观程度都相当高。诗中描述了这一珍贵生物被放置在海上的情景,以及它在海中展现出的壮丽景象。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景再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独特理解。
诗中的“更十四年戊戌四月”指的是清道光年间的一个特定时间。这个时期的台湾尚未完全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的状态,因此出现了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诗中所描述的“白昼,海面一物迎舟而来,渐渐近则一径丈大龟,背负白鹤,向舟昂首而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事,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让读者更加期待诗中所描述的场景。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姚莹的这首《道光甲申》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读者,也展示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种表达。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颂扬,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期望与追求。
姚莹的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作品,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受到赞赏,也因其所蕴含的深邃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后人传颂。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